About us
台灣醫界十大醫學會研擬血脂治療共識
台灣膽固醇治療控制居亞洲末位血脂控制不佳是主因
台灣醫界首度整合十大醫學會研擬血脂治療共識
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黃瑞仁表示,根據一項亞洲區血脂控制調查(Reality Asia Study)顯示,比起中國大陸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南韓、泰國,台灣之膽固醇治療控制比例居末位。尤其風險越高的病人,如糖尿病、冠心病,控制率越低,僅有約16%病人達到治療目標。統計數據顯示,腦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,七年來攀升25%,支架、繞道等心臟血管手術,一年突破3 萬人次,血脂控制不佳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。
心血管相關疾病包括腦中風、心臟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常年佔國人十大死因中之第二、三、四位。由於健保花費龐大、病人死亡率仍居高不下,促成台灣首次集合與心血管疾病治療相關的專科以及專家,共同研擬對策,發表台灣地區血脂治療共識,並提出建議,希望有效運用健保資源,以達事半功倍之效。
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陳肇文表示,從國際經驗來看,歐美國家在近十年來歷經五次嚴謹修正血脂治療目標值,每一次的下修標準,都成功的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拉低,降低幅度達1/3。反觀台灣,治療準則施行已七年未更新,專家憂心過時的治療準則是導致整體血脂控制差的根本原因。
此次10大專業學會,包括中華民國心臟學會、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、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、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、台灣腦中風學會、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、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、台灣營養學會、台灣醫用營養醫學會以及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,歷時一年,就血脂治療標準、危險因子及不同危險程度心血管病病人之血脂治療做討論,對照國外大型研究以及臨床經驗,整理出四大需要改善的事項:
台灣的血脂起始治療規定與治療目標與國際治療準則有明顯落差。陳肇文表示,以冠心病及心肌梗塞等高危險族群為例,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的治療目標是100mg/dL,但卻規定患者要等到高達130mg/dL以上才可以接受治療。陳肇文進一步說明,血脂只要降低20mg/dL,就能降低一半以上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發生率,若不儘早讓高危險病人開始用藥,健保就需要花更多費用照護後續發生的心血管事件,包括心臟病、心肌梗塞、中風、心臟衰竭等重症。因此專家建議,血脂的治療應及早,讓較高危險的病人可儘早接受治療。
(二)無法及時治療
近年來發現糖尿病已不單是「危險因子」,其對健康危害之程度,可視同已經罹患冠心症。但目前健保給付僅將其列為危險因子。專家建議,糖尿病病人之血脂肪控制應比照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」。再者,由於糖尿病前期糖份耐量不良之病人,日後罹患心血管疾病之風險相當高,所以建議將糖尿病前期納入危險因子之中。
除了糖尿病病人之外,許多高危險的病人,目前都不在治療的範圍內,包括急性心肌梗塞、高血壓、以及糖尿病病人等。尤其國人顱內動脈狹窄之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,目前給付規定中,卻僅參考頸動脈超音波作為是否可以接受治療的條件,可能導致延誤用藥的時機。因此建議:及時讓高危險病人可使用降血脂藥物,且治療目標應比照高危險群病患。
(三)無法持續治療
健保的處方規定中,規定如果病人已經達到治療目標,應考慮減量至最低有效劑量。陳肇文表示,全世界的血脂治療指引中,從未建議患者停藥或者是減量,但目前健保的規定,可能導致患者自行停藥、或者是在非醫師指示下自行減低劑量,反而會造成血脂再度升高。因此無法持續治療將使藥物對心血管之保護作用打折扣,專家呼籲應更正為持續治療。
(四)無法整合 事倍功半
冠狀動脈疾病或中風病人,常合併有糖尿病及血脂等問題,需就診不同科別,不但造成資源浪費,治療之效果也不彰。至於飲食控制、健康食品以及用藥安全之教育,對於國人十分重要,卻長期被忽略。以紅麴為例,去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(FDA)已對於含紅麴萃取物的健康食品做出警告,國內相關單位也應及時積極宣導,適度管理。
再者,女性沒有使用雌激素療法,目前在健保給付規定認為是危險因子,但近年來許多大型臨床研究發現雌激素療法對心血管病並無助益。因此專家認為,使用雌激素療法與否,不宜作為血脂治療之條件。
血脂治療要及時、及早並能持續,才能共創健保、醫、病三贏
在有限的健保資源下,的確需要區分醫療給付的輕重緩急,但隨著更多實證資料發表,健保給付之規定亦應適度修正。血脂控制若能更嚴謹,降低心肌梗塞、腦中風等事件之發生率,長遠看應可使病人活得更久、品質更好。
本次高血脂治療之專家共識即在拋磚引玉,希望各界能共同認知此重要議題。未來更希望能集合醫界、衛生單位、健保局及病人團體的力量,共同達成「控制高血脂症以降低國人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及死亡率」之最終目標。